《传媒观察》丨叙事转向:突破信息内卷的新闻话语危机
★◆■★“后真相★◆■”认为情感比事实重要,这引起新闻人的恐慌。其实★■■◆,只有“信息特使”才会恐慌,因为■◆“传递◆■◆★”信息■★■■,情感不是必选项★★■★。但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因为她的描述采用的是激发情感和引发注意力的方式■◆★★◆。此类情感,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不易消失:情感引发注意,情感记忆深刻★■■◆,情感推动行动。所以媒介生产的意义要让受众接受■■★■◆,就必须进行叙事转向★■★。
信息是“事物呈现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意义是“对另一件事物而不是对自身的意图”。信息在事物自身,意义在事物之外★■,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传递信息的媒介报道事物本身,如“桥太老了”■◆◆,且信息与意义均限于此事■◆◆,如“诸多桥段修补延误”。这种传递必然导致同质化。生产意义的媒介报道事物之外◆■■,如滥用杀虫剂走向“寂静的春天”■★■★■,且由此及彼,生产出全新意义,如污染环境——与“核冬天”殊途同归!这样的报道更容易达到传播的效果和目的。
难题四是新闻业作为专业的根本难题,在当代变本加厉。专业与业余相对,专业的就是技能熟练的、经济有偿的。专业的一般标准,是“拥有核心技能,需要高水平的培训◆■、技能和判断力,以及系统的知识体系”。以之衡量新闻业,“一个明显的障碍是◆◆★■◆◆,尽管存在许多培训项目,且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但新闻业仍旧缺乏确定的■◆、特有的基本知识或技能……新闻工作者所声称其具备的技能要么是非常普遍和基本的,属于经验法则■★◆◆■;要么是需依靠天赋和直觉,而无法通过培训来维系。”
信息话语怎么产生僵局■■★■■◆?原因有传递信息内卷化◆■★★◆,有信息超载大环境◆◆★■■■,其导致或加剧五大难题★■■◆:
■■★“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比如★★■◆◆★,鸟儿都到哪儿去了呢★◆?许多人谈论着鸟儿,感到迷惑和不安■■★★■■。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知更鸟★◆、猫鸟、鸽子★■★、㭴鸟、鹪鹩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泽■◆■■。”
蕾切尔卡森曾面对比★★★“桥太老了◆■”严峻得多的困境:1950年代,社会普遍认为杀虫剂是人类的福音,而她要讲滥用杀虫剂的危害。“毒害”信息准确,但同■★“人们现有心理状态■★■■◆◆”矛盾太大,只会妨碍接受。当时,全世界关心核辐射,有大量关于放射性沉降物的舆论宣传■◆,卡森灵光乍现:把核辐射作为滥用杀虫剂的隐喻!于是有了著名标题:《寂静的春天》。继而有了经典的导语:
迈克尔舒德森认为有两种新闻模式★◆★★:◆◆“信息”与★★“故事”,从新闻立“业”就相伴而行。后来,信息模式成主流,故事模式居于边缘■◆■。然而,1980年代,全球发生了◆★◆“叙事转向”——重视叙事及其社会意义。叙事转向的心理学领军人物是杰罗姆布鲁纳,他把叙事定位到认知★★★◆,论证叙事是正当的认知方式。布鲁纳认为人类认知有两种模式■◆★★:范式思维与叙事思维★■■。前者为自然科学所倚重★★★,后者在人文-社会科学更常见◆★■★◆。两者以不同的方式组织人类经验,解释或建构现实世界。它们互相补充,没有孰优孰劣,也不能将一种还原为另一种。
正如有两种新闻模式,也有两种媒介观★◆★:作为技术(包括基础设施)的媒介和作为意义生产过程的媒介。西皮尔克莱默尔较早讨论两者,她用的是★■“器具视角◆■★”和“传媒视角★◆★■■”◆■★◆■★,她认为■■★“任何把传媒当作信息的外在运输工具和载体来理解的理论,恰恰都没有抓住传媒的非器具性维度”,即生产意义的维度◆■★■◆。■◆■◆“传媒不仅服务于信息的传达,更重要的还在于传媒自身……从根本上被赋予了参与生产意义◆◆★■、而不仅是传递意义的力量。”
两种媒介观,伴随两种受众观:相对“无知”的受众与相对知情的受众■◆■。传递信息的媒介繁荣多年,主要面对的是地域区隔、信息短缺、相对“无知”的受众。当初,CNN把自己看作★■★★◆“新闻特使”,决意创立第一家真正的◆★■◆■“全球信息公司”,并收获大批观众。而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兴起,信息超载,受众知情度提升◆★,CNN收视率猛跌。CNN的困境,是信息话语危机的病理切片。面对相对知情的受众◆◆★,摆脱危机需要生产意义的媒介——帮助受众把握信息混乱时代公共生活的意义■◆■。正如以赛亚伯林所说,要回答“所有的人真的都是兄弟吗”这个问题,只弄清楚“兄弟★◆◆★”的含义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情感★★◆★◆◆。这正是叙事所擅长的领域,叙事结合着意义与情感。生产意义的媒介,需要成为叙事转向的媒介◆★■■◆★。
叙事转向中,新闻叙事如何协调事实、图景与真实性、客观性的关系,“叙事”能否取代“信息”,成为报道前沿的核心问题◆★。王安忆说:《毛毛告状》“出奇制胜之处在于这是真实发生的◆◆,就在我们身边,是你我他中间的一对男女■★★■■■,它彻底地写实◆◆■◆,比现实主义创作更加现实主义,它一下子把大家所有人都征服了■■■◆◆”。非虚构■◆“现实主义■◆”的关键是运用五大纪实手法,各种手法及其搭配◆◆,都要求记者学无止境、精益求精。由此解决信息僵局的难题四:记者“收益努力比”下降★■■。
五是结构■■。其表达报道主题。上半部,男女冲突及过程回溯,把悬念垫高拽满,让观众愈来愈揪心■★★★■:男主到底认不认女儿?下半部,把释放悬念呈现为过程,社会介入苦情戏一波三折。最后通过亲子鉴定■◆★、法院判决等情节■◆◆◆★,完成了男主含泪愧疚认妻■■★◆、认女的故事讲述■■★★◆★。结构完满表达双重主题,一是新闻主题:★★■■◆“外来妹”进入大上海所遭受的委屈与奋争■★◆◆■,以及收获主流社会的法治与温情■■◆◆◆。二是故事主题★◆◆◆◆◆:愿天下反目恋人重归于好■★!
一是空间。选择事件空间进入文本,呈现选题立意■★★。如果报道上海本地的男女纠葛,只是常见的城市八卦、家长里短的闲篇。而采访湖南“打工妹”赴上海认亲,有以★■■■“民工潮◆★★◆■◆”为载体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婚恋关系;有大上海接纳外来移民,消除偏见与歧视的城乡关系;有外来“打工妹”向这城市讨还自己的权利,争取自己利益的新女性形象★■◆■■。
“新闻业危机”已被多方研究,论述较多有受众流失危机、媒体盈利危机、记者倦怠危机等。本文讨论一个较少引起关注的视角——新闻话语危机。多年践行的传递信息的新闻话语★■◆★■,因内卷化和信息超载而陷入僵局,加剧了受众流失、盈利下降■◆■■★、记者倦怠,等等◆■◆◆★。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体的专业新闻业,亟需突破僵局的叙事转向。
新闻业危机之一是新闻话语危机。多年践行的传递信息的新闻话语★★★,因内卷化和信息超载而陷入僵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张立伟在《传媒观察》2024年第6期刊文◆★◆★■,认为突破僵局,亟需叙事转向。媒介观需从■■■“传递信息的媒介◆★★■”转向“生产意义的媒介”,受众观念需从■■◆“信息短缺相对无知的受众★■■”转向“信息超载相对知情的受众”。叙事转向,主要运用五大纪实手法:结构、时间◆■◆◆■★、空间、视角、编码,协调事实★■◆、图景与真实性、客观性的关系◆★■,为受众报道公共生活的真实图景。
媒介的首要任务是讲述受众的真实生活,不得遗漏或离题◆★★★,更不能刻意隐瞒。在公共性上,媒体应聚焦具有公共性的现实事件,将私人的留置于私人世界。就真实图景而言,新闻叙事涉及读者与作者的主观性,产生主客观之辩。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CNN的高光时刻。但“海湾战争结束后,CNN失去了80%的观众”★◆,◆◆“从那以后,CNN的收视率一路下滑”■◆。受制于■■◆“客观素材”,观众“注意力”往往只会昙花一现。信息新闻的困境促使我们向叙事转向,使新闻报道重获尊严。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叙事的重要性★◆,新闻就会赢得更多生存空间;如果我们无视记者作为“说书人”的根基——新闻就会陷入危机◆★★★。叙事转向,铁核心是新闻业务,但也涉及新闻专业、新闻制度,进而波及新闻研究、新闻教育◆■★■★,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布鲁纳说■■◆◆◆★: “叙事的本质需要有行为的主体、场景◆■、方式、对象和目标”,“(叙事)不仅涉及行为者实施某一行为或达成某个目标的过程,还必须要有某个困境、某个问题使之成为完整的故事★■■◆■。”大桥该修就是一种困境!如果加入行为主体■◆■■,情况或许就会不一样。叙事必须★★★■“见人”。没有叙事主体,就没有叙事。上述报道中,记者疾呼大桥该修★★★■◆,这就有了故事的核心——“冲突■■”◆★,以及故事的基本结构——“主人公-困境-解决困境”。6年的持续报道,疾呼者会遇到反对者■◆★■★◆,继而冲突加剧,■◆◆■■“人与物”的冲突扩展为“人与人”的冲突,于是新闻生新闻、故事产故事……反对者再遇到疾呼者的支持者,双方博弈对抗◆■■,进而新闻有生机◆■★,故事出新意……如此★■★★,相关报道就有可能吸引受众,引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