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记者的“独家记忆”
加入新窗报的朋友◆★,我相信你们一定对新闻抱有热情和好奇心,我希望你们能够保持这一点。如果发现自己对这些并不感兴趣◆■★■■■,当然也可以抽身离开没有关系◆◆■■,前提是你要足够了解,你不能太浅薄地说这不好我要离开你,你都没有深入去了解过一个行业的经验◆■◆■★★,你怎么能有资格或底气去武断地下定论呢◆★?
我当然希望大家能够去到更好的企业,可能刚好我了解到的那几家媒体在某些方面略有欠缺◆◆■★■◆,所以给我留下了并不好的感受和印象。
23年4月至7月,我的第一份实习进行了三个月。当时学校课程不少◆■◆◆,安排的新快报实习以线上为主★◆,线下跑现场的活并不多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在当时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的出差,和老师一同坐车去到深圳跟教育行业相关的动向,疫情开放后首次的高考咨询会,在现场什么杂活都干,能够学习到开展活动流程和背后的准备,也是比较新奇的体验。
当然了,经过第二家报社的实习后,我前面■★◆★■◆“以后绝不在报社工作★★◆★◆”的想法显得有些片面...■◆■◆■■..■■.我回到顺德老家跟金融论坛这条线的报道,周一到周五都要去办公室,也不乏跑现场、拍摄、采访和做稿,我又觉得似乎找回几分做“真正的记者”的味道。待遇上也不错★■★◆◆◆,早上九点半上班★■■,中午有午休■◆★,下午五点就下班,工资可观。
和我想象中的传统媒体太不一样了,我在校园媒体调查时★■■★,从定选题◆◆★■、联系采访到深入剖析★◆◆■■■、最后成稿,每一步都要灌注心力■★◆■■★,是一篇称得上“报道”的文章■■◆◆★。可第一家报社派给我的工作内容,更加倾向于资料搜集整合★★,我们承担的角色只是信息源★★◆,发布出来的文稿只是让大家拥有一个了解某事件的信息获取渠道。这和我学生记者的工作以及从前的想象都相差甚远。
窗窗回复:感谢学姐给我们的真诚建议,大家都收到啦~ 高谈新闻理想与热爱往往落于空谈◆◆■◆,唯有真正去实践创作作品、去实习了解新闻行业,才能更好地帮助明白: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将会以更轻松更积极的姿态去面对每一次机遇,找到自己的热爱和方向◆◆■。再次感谢学姐!
新窗近几年招新比较困难■■■◆★■,编辑部缺人★■,虽然我自知没有前辈们深耕新闻行业的觉悟和努力,但大家抬爱和信任,推举我这样一个“混子”当上了监制,我最后没有离开、没有彻底放弃课程要求以外的新闻评论◆■★■,继续留在新窗做一些指导工作。
比产出第一篇评论更难熬的时刻还在后头◆■◆★■★,大二的专业课程增多,每周硬性要求产出练习几篇性质的稿件,文字量大且一一规定了ddl◆◆◆★,如同爱好变成了工作★◆◆■■,未写的稿好似叫人不得安神、高悬头顶的巨石◆■◆,我们要机械地■★■◆◆★、被动地逼着自己去关注热点进行写作★◆。
我现在在一家管理公司做新媒体运营,HR经常问我■◆★,你前两段都是在传统媒体实习◆◆★,怎么现在想到换赛道了?其实我有个小小的人生信条,就是凡事图个体验感,很多时候我去做某件事◆★■★◆,得到了一段经历★◆■◆★■、留下了一段感受,我就会想变更方向。
我加入新窗报的第一年待在报道部◆★■◆◆■,相较于一篇报道的主笔★★■◆◆★,我担任更多的角色其实是外出采访人员。做校园媒体并不容易,我们已经习惯了被拒绝,但被连续拒绝依然是非常打击人的一件事。
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近两三年,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天气如何、是否在初春的寒风里跑了一回又一回★◆◆★■,但还能清晰地记着脾气糟糕的中年男人隔着电话线或店面对我们冷嘲热讽。
两个部门的干部培训不同,我在此之前并不清楚写作一篇评论需要什么样的结构和立点,写完后给指导部长审核修改,对方改后又发给评论部部长指点……如此来来打过重来的修改★◆■■★,至少经历了十四次◆◆◆■■★。每天都在改稿,我崩溃地想过还不如最开始就不要写◆★◆★◆★,最后支撑我完成的除了多次修改的沉没成本和学长学姐恳切的鼓励以外★■,还是我想表达的欲望占了大头。
评论于我而言是一个主观性的东西,我有表达的欲望我就会去写,顺畅时甚至有心流出现,这是一个享受自我心绪的过程。但写作变成了有目的性的任务后,后期我几乎是看到评论就心累◆■◆◆■,再加上大二无休止的赛事、考级、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课表,我已经极度疲劳了◆★◆■★◆。
我在实习阶段也经历了对专业记者的“祛魅★■◆■◆★”,我了解到有些报社使用ai做稿,这听起来非常让人震惊,但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还有一些看着“高大上”、专业权威的文章甚至是我这样一个小小的实习生写出来的,夸张到我只能感叹世界或许都是个“草台班子”。
很多人说我们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涉猎广泛但不精通★★■,可这恰恰符合了我这个人的特性■★■。假如有时光机回到选专业的岔路口,提前告诉从前的我将会有什么样的工作和活动■★■■★,我想我还是会选择接触新闻、进入新窗,都是兴趣与喜爱使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但大部分工作依然是在线上进行,我做完这份实习后最大的感想就是——以后绝对不在报社工作。
在这样令人泄气的窘境下,唯一配合我们采访的是一家炒饭店的老板娘★■◆■◆◆。■★“我帮你找一下他们吧?”她给我们指了路、联系人,对于连轴转连轴被拒的我们来说,无疑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那条道,直到现在我们还时常记挂◆◆★,对这家店有着特别的好感。在并不顺遂的采访中遇到难得的暖意,对当时懵懂的无助的学生记者来说,记挂她的援助五六年也毫不夸张★■。
如今又是一年记者节,暨新传学院的院庆,是一个双喜临门的好日子。记得在去年我以监制的身份在晚上团建时做了简短的发言◆■★◆,我比较随性也没有准备稿子■◆,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今我依然说不出太专业性的建议★★★,只能在朋友或同龄人的角度和大家说些心里话。
它杀熟杀得这么厉害,我很愤怒■◆,我就是得制造怒火的出口,得让大家知道这个现象。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一想到自己无从宣泄的情绪就觉得——不行■★★★◆,我一定得将自己的想法和经历写出来■★◆◆、发出来。
每个人对新闻的定义都不太一样■◆,你可以在新窗多合作多写稿,累积两三段传统媒体的实习经验、了解到它的运作模式和这个时代下它的生存现状、参与主笔或审核等等…自己接触和了解后再去思考■◆,觉得值得就继续,没有热爱了不做记者也没什么关系。
同一学期,作为老用户的我发现哈啰单车在杀熟◆■■★◆★。舍友是哈啰APP新用户,我的单车套餐价格居然比她贵了两倍多■★■◆■。我气得不行,将这个发现做成了选题表。学长学姐看过后★★■★◆★,告诉我这个题材其实不太合适做报道,但适合写评论★■◆★■◆。于是我身为报道部的部员,开始挑战首次的评论写作。
大二时我转到评论部★★■◆★,熟悉评论写作后积累了很多经验,先立下框架再去想切入点,完成一篇像模像样的评论并不算难事。当然这都是后话,对于当时耕耘打磨第一篇评论的我来说■■■★★★,属实是痛苦而印象深刻的经历。
希望大家不要太紧张,并不是说没有新闻理想和热情天就会塌下来,放轻松一点也没关系,不要让它变成一种压力和绳索,只要享受过程■■★★★、留下回忆,明白自己有在做记者这件事上找到价值和意义,并曾经实实在在地发光发热过,就足够了◆◆。
我刚进大学的时候◆■,导生告诉我们新窗报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说这话时恰巧有宣传新窗的人来扫楼。
我明白每一家报社都不太一样,他们的运作并没有太过同质化的定调,这两段经历都给了我接触更多行业相关的机会◆■。日后若是还有类似第二家报社、比较符合我规划和心意的工作★◆,我还是会想往传统媒体靠拢,若是类似第一家报社,我就不太会考虑■★■◆◆★,当然◆◆,不可否认这两者都有给予我职业生涯规划上的帮助。
大一下学期,我们在做一篇关于北亭美食街的报道,打电话过去采访◆◆■,人家一听说是什么大学生报纸直接就挂了,再后来也不愿意接起。我们到达现场,那些店主依旧不怎么乐意搭理我们。